ICO怪象:發起人坐莊操盤不遮掩 投資者進群先交1萬通信
“你以為‘韭菜’們不知道這是場賭博游戲嗎?其實他們只是在賭代幣不會最后爛在自己手上,”一位數字貨幣圈內人士告訴記記者。
“你以為‘韭菜’們不知道這是場賭博游戲嗎?其實他們只是在賭代幣不會最后爛在自己手上,”一位數字貨幣圈內人士告訴澎湃新聞。
對于ICO(首次代幣發行,一種通過發行代幣的方式進行眾籌融資的行為)市場非理性的現象,其實監管部門也早有察覺。澎湃新聞了解到,之前也有國內大型比特幣交易所想要推進ICO業務,包括成立基金投資ICO,以及搭建平臺做第三方評估,但是早在央行出手叫停ICO之前,就被央行叫過去單獨訓話:“不停掉,只能鐵窗見。”
據稱,這番訓話非常嚴厲,這位比特幣交易所創始人回去之后不久,之前推廣宣傳的ICO業務平臺也就銷聲匿跡了。
在ICO這個發行代幣融資的圈內,存在三種人設:第一種是ICO項目發起方,主要是在區塊鏈技術基礎上研究出一份白皮書,然后給投資者看,籌集比特幣、以太幣等數字貨幣,并發放代幣給投資者;第二種是交易平臺,承擔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的信息中介和資金撮合方,項目在一級市場完成眾籌發放代幣后,約定一定的鎖定期,可以去二級市場的數字貨幣交易所交易;第三種是投資人,初期是一些幣圈(數字貨幣圈)人士,后期隨著很多知名天使投資人比如薛蠻子的入場,很多“大爺大媽”也“跑步進場”。
在這個ICO圈里,存在的怪現象不勝枚舉,下面澎湃新聞為你拆解一二。
怪現象一:明目張膽自稱做資金盤
一位幣圈人士表示,一個吊詭的現象是,在ICO風頭正盛之時,有項目發起人在眾籌完成后,跟投資者表示要晚點上交易所,原因竟然是“幫忙做資金盤的團隊接了別的活,目測要幾天后才能上二級市場,”對于這么明目張膽說自己有人坐莊操盤的陳述,投資者們居然還表示認可。
“資金盤”是怎么做的呢?就是在ICO項目發放的代幣在二級市場開始交易時,與項目方約定好,拿自己手中的代幣(一般項目方會預留20%-50%的代幣在自己手中)操盤,先高價買入拉升,然后高位套現,收割“韭菜”。
“韭菜也不單純啊,都知道這么個套路,但大家都覺得自己不是最終被收割的那撥,”上述幣圈人士表示。
怪現象二:進投資群先交1萬“進群費”?
某位自稱“比特幣首富”的業界大佬,在圈內是個神話,老師出身,后來還創立ICO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平臺,自己發起了眾多ICO項目。
一位資深ICO圈內人士向澎湃新聞透露,上述這位業界大佬“收割韭菜”有自己的一招:他不拉微信群,卻拉了數十個支付寶群,因為支付寶有功能,可以進群先繳納一定的金額,他定的是1萬的門檻,“這可能是他自己的合格投資者制度吧。”隨后,這位大佬會在群里科普投資經驗和知識,并順勢推薦自己的ICO項目,讓大家參投。
“這些人能交1萬元進群費,那起碼得投資個20-30萬元吧,他這算是收割了兩撥‘韭菜’,”這位ICO圈內人士表示。
“口才很好,所以很多人都很信他的話,”另一位與上述大佬有來往的人士表示。
怪現象三:中國平臺注冊在海外
9月2日,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向各省市金融辦(局),發布了《關于對代幣發行融資開展清理整頓工作的通知》(整治辦函【2017】99號),點名了60家ICO平臺名單,其中15家都顯示“運營主體不明”,其中就包括幣圈知名人士李笑來的ICOINFO這個一級市場撮合平臺。
60家ICO平臺名單
在該網站被監管部門要求停止ICO項目之前,澎湃新聞曾經咨詢客服,客服表示該網站運營實體沒有中文名。
一位圈內人士表示,這有兩種情況,很多ICO網站都設在國外來規避國內的監管,或者在國內根本沒有網站ICP備案(即通信管理部門向網絡內容服務商核發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
但這些平臺的大部分交易內容還是國內的ICO項目,國外的占少數。
怪現象四:發起人不少來自郵幣卡圈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澎湃新聞,一開始發起ICO項目的,都是“幣圈人士”,就是以前通過比特幣起家的一撥人,后來經過李笑來和知名天使投資人薛蠻子等人的推廣,越來越多行外人士涌現,不少就是各種區塊鏈大會的聽眾,可能了解到區塊鏈概念后一知半解,就找人寫白皮書,找人做資金盤,拿一個項目來忽悠人。李笑來是薛蠻子進入ICO的“領路人”。薛蠻子先后投資了數十個ICO項目,包括讓人啼笑皆非的“馬勒戈幣”。
李笑來和薛蠻子的合影
這些人,有些是創投圈屢次失敗者,也有些是以前做郵幣卡、傳銷的。一般來說演講能力比較強,也拿著一份白皮書在各地做了路演。
“當我聽到有個項目叫‘顏值鏈’的時候,就覺得這個市場一定是瘋了,”上述人士表示。
“顏值鏈”項目信息顯示,這是“全球第一條結合實體產業應用的公有鏈”,“是全球首個基于區塊鏈技術打造的專注于美容行業資產數字化服務平臺,該平臺采用智能合約機制,并通過區塊鏈技術的去中心化、溯源性以及信息不可篡改等功能,針對美容行業構建的一個通用的數字資產ICO公有鏈。”
項目信息稱,要實現人才上鏈、機構上鏈、求美者上鏈,“清除偽專家,清除不合規機構,解放求美者,讓求美者在顏值鏈的平臺上找到適合自己項目的美容專家(或美容師)和能滿足項目配套的美容機構。”
怪現象五:項目白皮書互相抄襲
澎湃新聞從巴比特網站上,看到一個名為BOTTOS(鉑鏈)的項目評級報告稱,BOTTOS項目的白皮書與和《量子鏈白皮書:價值傳輸協議及去中心化應用平臺》的文章結構和文字描述有極大的相似,粗略估計相似度超過40%。該報告總結稱:“在國內,能夠自建公鏈的沒有幾個團隊。從借鑒量子鏈白皮書的行為來看,BOTTOS似乎還沒有那金剛鉆來攬下這個瓷器活。”
文中列舉的抄襲章節
量子鏈也是國內最早ICO的項目之一,眾籌價僅2元,但后期漲幅超過65倍,被ICO圈熱捧,薛蠻子也是其投資人和戰略顧問。
鉑鏈原本預計9月1日開始ICO,但后來遇上了監管“一刀切”,就再也沒有ICO的消息了。
怪現象五:創業板公司高管也有參與
一般來說,一個ICO項目的發起人,會把自己說成是“區塊鏈狂熱者、比特幣信徒”,澎湃新聞發現,除了極客之外,上市公司高管也有參與。比如“分太鏈”項目,它的目標是“將金融產品發行成數字資產,使其更安全、更容易地進行轉讓交易,從而解決目前國內金融產品普遍存在的流動性難題”,初期主要以流動性低、到期日久的PE/VC類產品為主,在區塊鏈上進行確權登記,然后將其發行成數字資產,對此類數字資產感興趣的投資人,即可在鏈上完成交易,并在金融產品到期時獲得相應比例的收益分配,如果期間對應的金融產品有分紅,則按照該比例分配該分紅至各數字資產所有者。
澎湃新聞無法判斷該項目是否成功,但項目團隊還是大有來頭的。其創始人、總設計師趙小方原先任職于諾亞財富及歌斐資產,另外兩位創始人、金融戰略顧問則來自創業板上市公司乾照光電(300102),分別是乾照光電的第一大股東、原董事長王維勇和副董事長商敬軍。該項目已經達成5000個比特幣的眾籌目標。
怪現象六:超額融資屢見不鮮
澎湃新聞在項目信息展示網站ICOGOGO上發現,有個叫做DLC的項目目標融資金額是60個比特幣,按照比特幣當前3萬元左右的價位計算,大約是180萬元。但是該項目實際融資3031.52個比特幣,融資金額折算成人民幣已經近1億元,融資額為原定計劃的5052.53%。
這樣超額融資的項目屢見不鮮,并且項目方并沒有給出完整的財務計劃。
而對這些項目進行審核的ICO平臺并不打算制止。一位ICO平臺負責人對澎湃新聞表示:“投資者想要給項目方這么多錢,他們也愿意收著,我們也沒法攔。”
對于ICO平臺的審核義務,也有業內人士對澎湃新聞吐槽:“平臺就簡單看看白皮書,上面也沒有財務報表,項目方也不會做這個,想要落地的項目有時候也是遙遙無期,對項目發起人的盡職調查也不怎么做。就這樣還要收5%的手續費,真的是太貴了。”
更無語的是,有時候ICO發起人、ICO項目展示平臺和ICO貨幣交易所是同一人投資,比如李笑來的多重身份,最終就變成了“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的虛擬貨幣游戲。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