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至少燒掉15億,智能音箱的局你敢入嗎?智能
“我們很少判斷哪個新市場互聯網巨頭會全部涌入。小米、天貓、我懷疑還有更大的巨頭入場。我覺得我們的實力在這些巨頭的主戰場里干不了什么,所以就沒做,按說技術、服務都是差不多的。”暴風集…
“我們很少判斷哪個新市場互聯網巨頭會全部涌入。小米、天貓、我懷疑還有更大的巨頭入場。我覺得我們的實力在這些巨頭的主戰場里干不了什么,所以就沒做,按說技術、服務都是差不多的。”暴風集團CEO馮鑫告訴《三聲》(ID:tosansheng)。
今年5月,暴風TV發布首款可實現遠場語音交互的人工智能電視X5 ECHO,該產品的交互功能基本上滿足了一個智能音箱所需的要素。暴風TV的CEO劉耀平一度對此躍躍欲試:“智能音箱不是簡單的硬件添置,而是基于家庭環境的助手關系,人機關系會變成人與助手的關系,這是一個嶄新的邏輯。”
然而一貫不燒錢的馮鑫站在集團戰略角度給出了警示:“巨頭是可以貼錢的,一家需要兩個音箱,一年最少5000萬臺,要想占有這個市場,首先要準備好3年燒掉15億的錢。”
做,還是不做,這是一個問題。
雖然這個問題并未上升到生存還是毀滅的層面,但對于許多有著內容或者硬件基因的公司來說,選擇已經擺在面前:到底要不要加入智能音箱的戰局?如果加入,以什么樣的姿態去做?如果不加入,是否會后悔?
在過去,音箱只是音樂的載體,行業比拼的是音質、口號是“高保真”。人們能想到的音箱高逼格使用場景是村上春樹端著一杯Blue Margaret,音箱里流暢出低音部分很能帶動情緒的藍調。而如今,與音箱匹配的場景是未來感,是鋼鐵俠的智能管家,是通過語音進行人機交互的新物種。
前阿里無線事業部M工作室領頭人Misa于2014年出走阿里創辦人工智能公司Rokid,2016年Rokid外星人開始投入量產,兩年之內Rokid估值達4.5億美元。2015年5月,京東宣布與科大訊飛合作,同年推出搭載科大訊飛語音操作系統的京東叮咚。時間來到2017年,中國的智能音箱市場徹底進入了“百箱大戰”的階段。
在近幾個月內,小米推出了僅售299元的小米AI音箱、阿里則拿出了搭載自家電商基因的天貓精靈X1,說要拿全部身家性命押注AI的聯想發布了智能音箱SmartCast+,喜馬拉雅、酷狗、出門問問、Broadlink等公司紛紛拿出了自己的音箱產品,而騰訊公司總裁劉熾平在接受《The Information》采訪時也透露,騰訊正在研發的一款智能音箱或在八月份發布。
目前國內切入音箱市場的公司主要有三類:一是以喜馬拉雅“小雅”為代表的內容基因的公司,他們和“傳統音箱”最為接近,但內容的智能播放提升了用戶在聆聽場景下的交互體驗。二是包括Rokid、出門問問、Broadlink等在內的“智能公司”,在他們的產品里,音樂內容只是眾多功能之一,更多的亮點在語音交互、連接智能家居上。而第三種則是小米、阿里、京東、聯想等“大公司”,他們背后是有龐大的商業生態。
如馮鑫所言,巨頭、中小公司全都一股腦沖進一個領域的事情鮮有發生。這股由亞馬遜Echo點燃的智能音箱之火,能在沒有音箱使用習慣的中國繼續燃燒嗎?
內容聚焦者
在眾多的音箱玩家中,內容基因公司看上去是切入較為容易,使用場景較為聚焦的。
今年6月,音頻平臺喜馬拉雅FM在北京發布了小雅AI音箱。其最大特點就是擁有來自喜馬拉雅FM、百度音樂、蝦米音樂以及豆瓣音樂等各平臺內容的授權,同時可以與用戶進行智能交互,記憶收聽歷史、續播點播、多設備共享播放歷史、利用音頻內容算法,提供智能推薦等等。
“喜馬拉雅作為一個手機app,如果未來手機使用場景發生轉移,我們該如何生存。有沒有可能增長日活用戶的使用時長,手機端已經到頭了,語音交互的方式最方便。”喜馬拉雅副總裁李海波告訴《三聲》(ID:tosansheng),做音箱的出發點源自手機端增長瓶頸,目前喜馬拉雅FM擁有3.5億的激活用戶,人均收聽時長為128分鐘,而他希望把收聽時長拓展到4小時以上。
內容方做硬件的邏輯始終遭到質疑,以智能電視作比,視頻網站擁有海量視頻內容,他們只需要與對應的電視進行合作即可, 沒有必要自己來做硬件的累活。但事實證明,手握聲音相關內容的公司,都不愿錯過這個風口。
李海波認為,其他的智能音箱在音頻內容方面沒有深度打磨,音頻內容對于他們來說只是功能之一,而這個領域其實是需要深耕者來為用戶做出內容的極佳體驗。
同樣是在今年6月,酷狗發布酷狗智能音響,可獨享酷狗音樂超過1700萬的在線正版曲庫。一位版權方面的專業人士告訴《三聲》(ID:tosansheng),內容平臺自己做自己音箱還有可能是音頻版權的問題。“他們有些音樂、音頻的版權只限于在本平臺播放,如果接入到第三方音箱,是沒有版權的。”
但這也可能是內容基因的智能音箱的盈利點。“我們把兩年的喜馬拉雅會員打包成內容寶典,去打服務戰。”李海波認同樂視之前的“硬件免費、服務付費”模式,并且認為這會是智能音箱最可行的盈利模式。目前小雅音箱定價999元并附贈兩年價值488元的喜馬拉雅會員,喜馬拉雅的會員單獨購買是1個月25元,1年248元,2年488元。
智能載體
而戰場上還有另一類公司,他們完全沒有“內容”,但也正是他們把音箱的外延擴大到了智能領域。
2014年,Rokid創始人兼CEO祝銘明(Misa)從阿里辭職創業。之前他加入阿里的方式就是自己的創業公司猛犸科技被阿里收購,而進入阿里也是組建了神秘的M工作室,專注機器學習、語音識別和人像識別等研究。他所創業的Rokid在兩年時間里做到了4.5億美元的估值,目前的核心產品正是智能音箱。
今年6月,Rokid第二代智能語音機器人“若琪·月石”全渠道上線,定價為1399元。Rokid是國內少有的硬件、語音技術均由團隊自主研發、自主把控的產品。Misa并未把自己的公司定義為智能音箱公司,而是人工智能公司。
“Rokid是一家AI創業公司,音響只是我們的眾多嘗試的產品形態之一,我們在AI消費品的生產節奏并沒有打斷,還是按照計劃走。”Misa告訴《三聲》(ID:tosansheng)。他認為,智能音箱絕對是一個具有革命性的產品,因為它改變了原有的交互模式,在使用方式上有非常大的轉變,通過語音交互,降低了原本普通人使用智能家居的門檻,確實是智能家居的重要入口,但目前還很難斷定它是不是唯一入口,因為語音智能想象空間力極大,可以出現在任何設備上。
而關于未來的盈利模型,Misa并未直言,但他表示,從產品售賣情況看,高端消費者更看重品質和體驗,rokid的自身產品定位人群,相比較價格,更看重品質和體驗的消費者。
同時他說:“智能音箱對rokid來說就是先鋒部隊,算是我們的試水,價值不在于銷售量。”
Misa這句話可能概括了人工智能公司在智能音箱領域的心態。音箱只是他們人工智能技術的載體之一,核心的不是音箱,而是音箱背后的技術。
“從技術層面,我覺得它就是一個非常好的練兵的地方。”出門問問CEO李志飛在極客公園的會后采訪中告訴《三聲》(ID:tosansheng):“對所有的公司,包括像我們這種以語音交互為核心的公司,我覺得智能音箱,就是一個戰略性的產品。雖然我們明白這個量做起來需要時間,技術成熟也需要時間。但是如果我們今天不開始做這個事情,未來4年就算用戶有這個需求,技術已經成熟了,也跟你沒有關系。因為這不像很多運營性的產品,可能半年幾個月很快就能積累起來。”
出門問問是Google投資的一家中國人工智能公司。擁有自主研發的語音識別、語義分析、垂直搜索、基于視覺的ADAS和機器人SLAM等核心技術。今年4月,出門問問同時發布了虛擬個人助理”問問”、智能音箱Tichome并宣布全面開放“出門問問”AI開放平臺。而在此之前,出門問問推出過智能手表、基于車內后視鏡的車載機器人等產品。
李志飛說:“不管怎么樣,尤其對我們這樣的公司來說,我們還是把這個軟件交互AI作為最核心的東西,所以,市場硬件更多是我們的一個載體,我們找到一個大家能夠接受的一種形式。”
不可否認,這些人工智能公司的技術是他們的核心競爭力,也是其價值所在。但是在“智能音箱”的語境下,人工智能可能陷入了一個短期盈利的難點。畢竟,智能公司不太有可能去和巨頭打價格戰,追求極致體驗且不考慮價格的用戶還沒有培育到足夠多。從To C轉向 To B或者從To C延展出To B是他們可以看到的方向。
“沒有一家公司可以吃透所有市場,除了Rokid會賣自身產品外,我們會通過和其他公司合作,以技術輸出的方式提供服務給更多的用戶。”Misa告訴《三聲》(ID:tosansheng):“其實智能音箱這條路還在摸索過程中,這個產品形態也還沒有完全被證明成功可以承載特別廣或者很重的業務模型,這個時候大公司一擁而上,肯定會有催熟這個產業。”
而李志飛則表示:“出門問問在過去的四年半90%以上都是2C的,我們確實也在考慮在2C方面積累的技術、產品以及對于用戶的了解,是不是可以提供一些2B的解決方案,這個包括上次發布VPN,4月份發布的助理的平臺等等。”他認為,2B對于整個公司的營收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塊。因為從營收上、商業模式上來說,2B的邊際利潤可以做得更高,但可能規模效應不會那么快。而2C競爭非常激烈,雖然邊際利潤沒那么高,但是上升的速度、規模會做得更大。
生態大法
可怕的是,無論是有內容的公司,還是有技術的公司,留給他們的時間已經不多了。巨頭們已經看到了智能音箱的價值。
“今天蒸汽機有點兒像是深度學習,在技術發展路線上面已經達到了一定的階段,但是要把這些技術、計算能力、計算平臺能夠更發揚光大的話,還是需要有像火車這樣的產品。”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實驗室的負責人陳立娟如是比喻智能音箱的重要性。
今年7月5日,阿里人工智能實驗室如約發布了其第一代智能音箱天貓精靈X1,內置阿里第一代中文人機交流系統AliGenie,目前可實現智能家居語音購物、手機充值、叫外賣、音頻音樂播放等功能,售價499元。
令人激動的價格,全面的功能,天貓精靈的登場符合大眾對于它的期待值。但隨后不止一位行業人士向《三聲》(ID:tosansheng)表示,天貓精靈的致命缺點在于“購物是一件需要視覺的事情,音箱并不是購物的最佳場景。一開始只是購物和控制音樂的音箱始祖亞馬遜Echo也在最近推出了帶屏幕的版本Echo Show。”
如何讓智能音箱真正成為生態的入口,與生態契合是最關鍵的問題。
這一點,有其他硬件支撐的小米和京東相對有優勢。
叮咚音箱是由京東商城和科大訊飛合作的產品,京東方面負責叮咚音箱的全面運營和產品,科大訊飛則提供語音交互技術。京東智能集團總裁王振輝在多個場合的發言都表明叮咚背后是京東的智能生態體系。根據京東微聯介紹,其能連接的設備包括空調、凈化器、冰箱、插座、燈泡、消毒柜、手環、體脂稱、血糖儀、血壓計等等。
而小米音箱則是背靠已經連接超過6000萬智能設備的米家MIoT平臺的優勢,可以控制8大類小米智能家居設備。而對于還沒有接入MIoT平臺的設備,也可以通過米家智能插座,智能插線板、墻壁開關,米家空調伴侶等小配件來控制。
喜馬拉雅李海波提到小米的“厲害之處”:小米音箱會成為一個系列產品的“牽頭者”,當你購買了小米音箱之后會不由自主地購買其他可以連接到小米音箱上的產品。
這也就是說,生態公司下的智能音箱很有可能是那雙“象牙筷”。當你擁有了“象牙筷”,你會想要繼續擁有“犀角之碗”、“白玉之杯”。
至于小米音箱299的價格,更多人將其理解為“賠本生意”,稱小米為“價格屠夫”。“很快199的價格就會出來。”暴風集團CEO馮鑫預言。
對于大公司來說,低價是占領市場、教育市場的最佳路徑,同時也能將很多底氣不足的創業者擋在門外。不過,上文提到的出門問問等公司在小米推出低價產品之后都沒有加入價格戰的意思。“我的成本都大于500元,賣199肯定不行,哪怕倒貼500元成本去賣,也不一定能賣出5倍的量。”李志飛說:“在這種情況下,我干嘛選擇這種事情?反而使得自己沒有研發成本、沒有廣告成本去推廣產品。”
風口
據國外研究機構統計,2015年Echo的銷量是170萬臺左右,2016年則增長至650萬余臺,預計2017年總銷量將突破1100萬臺。另據eMarketer的一份報告,在美國智能音箱市場,亞馬遜Echo占據的市場份額超過70%。
智能音箱是一塊太誘人的蛋糕。但誘人的同時,也伴隨著“偽風口”的爭論。
做出“叮咚音箱”的靈隆科技 CEO 魏強分析,亞馬遜Echo的成績來自幾個方面:第一,從市場環境來看,美國是全民對新產品新技術的熱度較高,國內卻是行業好像很熱,但跨行業的人可能就完全不關注;第二,和音樂市場整體局勢相關,美國的音樂收費體系很完整;第三,亞馬遜Echo可以快速起來,還得益于一些推廣補貼,比如用亞馬遜的Prime會員購買Echo只要99美元,是市場價的一半,購買了音箱還能用亞馬遜的很多免費內容。
這些點都是國內智能音箱難以具備的。暴風TV CEO劉耀平也提到中美環境的差別:“你去國外酒店,床頭都是配了音箱的,國內沒有音箱的使用習慣,很多人在家聽音樂就是手機開公放。另外,中國的家電廠商彼此不兼容,音箱很難成為家居的中控中心。”
他對于家居入口的觀點在于,說智能音箱是智能家居入口是不準確的,音箱不是入口,聲音才是。而智能音箱的核心邏輯應該是助手思維:把設備與人的關系,人通過設備獲取信息和服務的關系,變成人與助手之間的關系。只要吩咐設備,設備就可以幫助你完成一些事情,而不用自己親自操作。
李志飛則列舉出語音交互成功的幾大要素:硬件本身要有粘性,硬件載體要有一定的用戶需求;使用場景比較私密;語音交互可能是你最好比較方便的形式,可能沒有更好的方式。
“美國可能80%的家庭都知道智能音箱,中國可能20%都不到”。這源于中美之間的一些現實問題,“美國房子大一些,中國動動手就能拿到的東西,美國人要下樓才能拿到”,這使得智能音箱在中國普通家庭中出現了存在合理性的問題。
事實上,在過去的幾年里, 智能手表、智能耳機、智能Wi-Fi等產品心態的出現已經讓“智能”變成了一個“狼來了”的故事,似乎每一個可以通過語音來控制的物件都可能成為那個家庭中樞。不過,值得慶幸的是人們已經開始厭倦“人造風口”的游戲,不論是資本還是從業者都需要一個產品證明智能的價值,或許在“巨頭齊發力,智能共推動”的今年,智能音箱能成為那個突破。
來源:新浪科技/劉亞瀾 趙仲堯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