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敏揭秘微眾銀行WeBank金融

微粒貸 2018-03-10 14:37
分享到:
導讀

傳統銀行為何選擇與微眾銀行合作?什么是顧敏所說的合作銀行想要的東西?

 發布時間:2015年5月22日  來源:鳳凰財經

第一家開業的試點民營銀行、李克強總理見證下發放第一筆小額貸款、背靠中國最大的互聯網公司騰訊……,前海微眾銀行身上有太多的光環,互聯網金融大潮下,以至于很多去深圳出差的互聯網金融創業者,要在微眾銀行前臺前留下一張照片留作紀念。

但事實上,相對于大股東騰訊在中國互聯網界所取得的成績,微眾銀行尚處于創業起步階段。光環之下,這家民營銀行依然披著一層神秘的面紗。

為外界所不解的是微眾銀行要做什么?從以往微眾銀行的高管表態來看,這家不準備設立物理網點的銀行,將以“個存小貸”為業務定位,服務目標是微小企業和個人。 自開業以來,微眾銀行雖然動作不斷,連續與平安、華夏、東亞等銀行簽約。但對于合作模式的細節,出席簽約儀式的各方高管均諱莫如深,這家具有互聯網基因的民營銀行將如何運作依然是個謎。

直到5月15日晚,首款產品“微粒貸”在手機QQ上悄然上線,微眾銀行才向世人掀開它業務的冰山一角。

作為一款尚處于測試階段的互聯網個人信用貸款產品,“微粒貸”為用戶提供小額信貸額度,目前,貸款額度未設門檻,主要集中在2萬~20萬元之間,最高額度暫為20萬元。

“微粒貸”符合微眾銀行“個存小貸”的定位,但正式上線以后,隨著客戶規模的擴大,這家沒有營業網點、注冊資本只有30億元,在遠程開戶尚未放行的條件下如何開展業務?

5月23日,微眾銀行董事長、CEO顧敏在北京接受了鳳凰財經等媒體采訪時給出了答案。

“我們是個互聯網平臺,或者把我們看成一個中介就好了,不要把微眾看成一個普遍認知意義上的銀行。”顧敏表示,微眾銀行的最終模式也許是,沒有太多的存款和貸款。概括的說,微眾銀行是一家擁有銀行牌照,但又不做傳統銀行業務的互聯網平臺。

雖然現在測試階段的資金來自于微眾銀行,但隨著微眾銀行與華夏、平安等銀行的合作陸續展開,未來“微粒貸”上放貸資金將來源于合作銀行,借款人也將成為合作銀行的客戶,微眾銀行只需要通過互聯網平臺把授信額度推薦給符合要求的借款人,這一點和借款人主動找銀行借款的傳統業務完全相反。

顯然,通過這一合作模式,微眾銀行只需要負責貸款審核與客戶篩選等環節,資產與負債均集中在合作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中,微眾銀行事實上成為一家輕資產的互聯網中間平臺。

“微粒貸”是微眾銀行的第一款產品,顧敏透露,未來兩三年內微眾銀行還會上線多款產品,但在產品運營過程中,微眾銀行作為互聯網中間平臺的角色不會變。

“平臺的核心使命是能夠聯合我們的合作方,包括我們的大股東騰訊、其他的合作銀行、其他的平臺,聯合或者是協助它們更加有效的服務我們的目標客戶群,這個目標客戶群主要是大眾消費者和微型或者小型企業,這個是我們主要想要做的事情。”顧敏表示。

從最初獲得民營銀行試點資格到第一款產品正式上線,歷時一年,顧敏和他的團隊一直在試圖尋找一條具有高度互聯網基因,又不同于傳統銀行模式的輕資產業務模式,這并非易事,不僅需要破除思維上的障礙,同時在面臨監管與風險管控方面也需慎重考慮。在歷時兩個多小時的訪談中,顧敏向媒體透露了微眾銀行不斷摸索的過程。微信微粒貸,微粒貸。

輕資產銀行模式

早在去年天津達沃斯論壇夏季年會上,顧敏就公開表示微眾銀行考慮做成一個互聯網平臺。

顧敏認為,互聯網金融企業與傳統金融機構的最主要區別在于,后者將所有風險都系于自己身上,所以銀行就要向投資者解釋,資產負債表有多少壞賬;但互聯網金融幾乎都是做平臺,可以由此將風險分散,比如眾籌、支付、績效軟件的信息服務等。基于此,他甚至認為,互聯網公司可以完全不拿牌照來做金融。

以“微粒貸”為代表的業務模式,正是對顧敏當時這一理念的實施。不同的是,微眾銀行是拿了銀行牌照的互聯網平臺,必須在符合《商業銀行法》等一系列法律和監管法規下開展銀行業務。

在這一模式中,微眾銀行有兩個客戶群體,一頭是合作銀行,一頭是消費者和微小企業客戶。微眾銀行在其中充當中間平臺的角色,運用基于互聯網技術的風控手段,為合作銀行篩選客戶,同時為個人和微小企業客戶授信。

這樣以來,微眾銀行做到了既不發放貸款,也不吸收存款,完全避免了傳統銀行的重資產和重負債模式,也符合監管部門規定的資本金、準備金和存貸比等要求。

至于產生做這種業務模式的初衷,顧敏表示任何人坐到他的位置上,可能都不得不做此選擇。最初,他們就假設自己不會走傳統銀行的發展道路。

首先,在中國當前的經濟環境下,做一個傳統的重資產銀行并非易事,而以微眾銀行當前僅有的30億元注冊資本,能做的事情其實不多。

傳統銀行享受的多年增長紅利面臨枯竭,一季度財報顯示,以四大行為代表的的中國銀行業利潤增速創近年新低,多家國有銀行利潤增速不到2%,傳統銀行都在面臨轉型的情況下,微眾銀行自然不能選擇其原來走過的道路。

“除了這樣做,其實也沒有什么別的路可以走。今天中國的經濟環境不是那么容易(做銀行的)的。第二,你那么一點點資本其實是做不了太多事情了。”顧敏坦言。

其次,在顧敏看來,基于大股東騰訊集團的互聯網股東背景,自然的決定了微眾銀行不能走傳統銀行的道路。因為,從為股東創造價值這一角度來看,如果做成一家賺息差的傳統銀行,在價值體現上會有矛盾。

“今天打開騰訊的股票行情,是16倍的PB,而上市銀行A股的PB低于1.5,假如我用五年時間很成功的建立一個有2萬億資產的銀行,利潤可能跟騰訊集團一樣多,那個時候對騰訊的股價可能沒幫助因為16倍的PB后面突然來了一個1倍PB的銀行,因此,很明顯的,傳統銀行那一條路是走不通的。”顧敏表示。

當時雖然已經決定了不做傳統銀行業務,但是具體怎么做,微眾銀行一直很模糊,一直到今年一季度末,才形成比較清晰的思路。這其中一半是靠微眾銀行團隊自己思考的思路,另外一半是跟在跟合作伙伴談合作的時候形成的合作模式。

“一季度末的時候,那個時候我們開始很深入地與合作伙伴溝通,我們知道什么東西是合作伙伴要的,我們慢慢拼起來。”顧敏表示。

今年2月份,微眾銀行與華夏銀行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時,雙方都在強調彼此的互補性。簽約現場,微眾銀行行長曹彤表示,微眾銀行的角色定義為傳統銀行的“補充者”,雙方將共享渠道、共同服務雙方客戶,為交叉銷售產品和業務合作搭建技術支撐平臺。同時,在個人和小微企業服務方面,雙方共同設計產品,共同開發客戶,客戶既是華夏銀行的客戶,也是微眾銀行的客戶。

只是由于沒有具體的業務模式,當時很少人能理解曹彤所說合作的具體含義。直到“微粒貸”上線,微眾銀行輕資產平臺模式才始露端倪。

共同服務客戶的銀行合作

一個新的問題是:傳統銀行為何選擇與微眾銀行合作?什么是顧敏所說的合作銀行想要的東西?

從過往的經驗來看,銀行同業之間除了銀團貸款外,在業務條線上的合作并不多,如此深入的合作,共享客戶資源的更是寥寥。

顧敏認為,從“極端”意義上可以把微眾銀行看成合作銀行的外包機構。不過,銀行業一般是將自己不愿意干的事情交給外包機構去做,而與微眾銀行的合作則不同,合作銀行是把自己沒有能力做或者自己做成本更高的事情,請微眾銀行一起做。

在顧敏看來,合作銀行把微眾銀行看成若干個角色的結合體,這是雙方得以順利合作的前提。

第一, 微眾銀行可以給傳統銀行帶來客戶。

第二, 在產品設計能力和推動、推廣方面,微眾銀行有一定的創新能力。

“比如說最近我們出的微粒貸,有很多銀行看了就很喜歡。昨天(5月22日)我們才去另外一個銀行,他們說要跟我們合作。”

第三,在科技和數據分析方面,微眾銀行有銀行所不具備的能力。顧敏認為相對于國有大行,微眾銀行在科技能力上還要弱很多,但是相比部分國內的小型銀行,微眾銀行的科技能力還是更勝一籌。據顧敏透露,初期的合作銀行,總資產規模從千億級至萬億級都有。

特別是當中國銀行業面臨轉型的大背景下,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推進,以往依靠向國企和地方政府、大企業貸款的模式面臨挑戰,小微金融和消費金融是一個尚待銀行業拓展的藍海,選擇一個與其沒有競爭力,又能以低成本拓展小微企業、個人客戶的互聯網平臺合作,對于銀行業來說是一個可以接受的選擇。

合作自然涉及到利益的分配,在顧敏看來作為一家處于創業階段的互聯網平臺,微眾銀行的重點是盡快的將規模做大,而不是在利益上分掉多大一塊蛋糕。因此,從盈利絕對值的角度看,合作銀行要分掉絕大部分利潤。

“這一點我們想得非常清楚,因為你想要有規模,一定要控制自己那一口咬蛋糕的欲望。”顧敏表示,因此,這也決定了微眾銀行在利益分配上可以和合作銀行快速達成一致。

相對于在利潤分配上的一致,最令微眾銀行頭痛的是在技術和系統上如何與合作銀行進行對接。就在接受采訪前的晚上,顧敏還在討論與客戶系統對接的一些問題。

“我們花的時間主要就在系統跑在誰哪里?兩邊的數據怎么傳輸?這個真的是很復雜的。”

目前,微眾正在開發自己的核心系統,并計劃在9月底之前完全切換到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去IOE的核心系統上。

微粒貸產品樣本

自微眾銀行籌建的時候,微眾銀行內部就已經討論微粒貸這類產品。

微粒貸上線前,微眾銀行內部試驗的兩款同類產品,但是最后被否定,其中一款產品是離上線一步之遙時被“斃掉”的。

這兩款產品被“斃掉”的主要原因,顧敏表示是因為對于用戶的價值不夠大,同時用戶體驗也有欠缺。

“微粒貸”經歷大半年的打磨,最終才得以上線推廣。

“產品前端非常簡單,如果從一個陌生用戶的角度來說,它應該是行業里面最簡單的一種產品。”顧敏表示。

但前端的簡單與易用,恰恰需要后端各種復雜的系統支持,而強大的風險控制與大數據征信是這款產品生命力的保證。

據顧敏透露,手機QQ上白名單用戶的數量將以千萬級計,今年8月份在微信上推廣后,數量會進一步的提升,而未來微眾銀行將以微粒貸為樣本,開發多款同類產品,用戶數量均在千萬級乃至億級。

微粒貸能否成功,決定了未來以此為樣本的其他幾款產品的成功與否,而其背后離不開微眾銀行以“大數法則”建立起來的征信與風控系統。

在顧敏看來,所謂的大數據征信并不能夠解決所有問題,最終決定風控水平的是你服務什么樣的客戶,你風控的基準理念是什么,而不是你采用了什么模型、是不是使用了人臉識別等技術手段。

微眾銀行的做法是能夠通過足夠大的客戶群、通過風險定價等手段去分散風險,而不僅是單純依賴一個基于大數據的模型去控制風險。

“因此對于我們來說服務什么樣的客戶群,能不能把這個客戶群在相對比較短的時間去做大,通過客戶規模去分散風險,是非常重要的。”顧敏表示,比如在做個人客戶和做微型企業的時候,找出那些沒有把握服務的,不要去碰他;找出那些服務不到的,你不要碰他;找出那些可能存在結構性或者是群體性欺詐的人群,不要碰他;剩下的在今天整個中國經濟這個大環境下實際上是相對安全的。

具體來說,就是選擇自己最有能力服務的客戶并能迅速的做大規模,通過大數法則來分散風險。然后才是將各種數據模型引入,接入央行征信、進行貸前和貸后管理,進一步完善風控體系。

“我們的基本風險邏輯并不是說有人來申請貸款,我來審批,而是這里有一群客戶,我覺得做不了就切掉了,我想辦法把那些做得了的能夠最大化的覆蓋。用大數法則去分散風險,然后用一些模型傳統加創新手段相結合,自動化,更精準,用科技手段來解決欺詐問題,這就是我們風險管理的整體思路和安排。”顧敏表示。

以“微粒貸”為例,在對白名單用戶進行篩選過程中,運用了數千個維度的數據構建模型,在內測階段就有一些員工因為觸發了某個風險管理的規則,而無法獲得“微粒貸”的貸款。

“大數法則”的另一個表現是在授信和定價上更加靈活。在微粒貸內測階段亦會將客戶進行不同的分類,以此來決定授信額度和利息。

比如在定價方面,微粒貸的日息是萬分之2.5到萬分之5之間,額度在2萬至20萬之間,期間,會根據客戶的信用情況迅速地調整額度和定價。

監管的態度

放行一家有銀行牌照卻不做傳統銀行業務的互聯網平臺,負責銀行業監管的中國銀監會是基于什么考慮?這期間雙方有過什么樣的溝通?

根據去年12月12日深圳銀監局的開業批復,微眾銀行的經營范圍包括吸收公眾主要是個人及小微企業存款;主要針對個人及小微企業發放短期、中期和長期貸款;辦理國內外結算以及票據、債券、外匯、銀行卡等業務,這些業務均屬于傳統銀行業務。

“我們感覺監管層是很明顯想推動一些變化,有很多業務的在溝通的時候,他們是比較支持我們的,我們的創新方面得到的空間也是挺大的。”顧敏表示,從一開始監管就對微眾銀行的業務創新持支持態度,希望微眾銀行能夠做出不一樣的東西。

在此前提下,唯一不確定的是微眾銀行能夠做什么不一樣的業務,開始的時候包括監管和微眾銀行都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

但兩點是有共識的:其一,微眾銀行的大股東是騰訊集團,這是微眾銀行最強的一點,未來一定會有很多客戶,微眾銀行應該服務于這些客戶;其二,微眾銀行只有30億的注冊資本金,很難滿足這些客戶的需求。另外,監管希望微眾銀行能夠有助于整個行業的發展,而不是又增加一個傳統銀行進來打價格戰。

基于上述幾點,微眾銀行只能選擇做互聯網平臺,攜手一群銀行一起服務各個合作平臺的海量客戶。

監管曾善意提醒“其他銀行是否接受這種模式”,因為微眾銀行是一家擁有銀行牌照的互聯網平臺,一旦通過合作將自己做大,可能會重新將客戶搶走,沒有銀行愿意接受這種模式。

但從現在的情況看,隨著微眾銀行與中小銀行的合作陸續展開,這一擔憂也逐步緩解。

“有一家這樣的銀行對于行業來說是好事,第一,如果微眾未來跟很多中小銀行有合作,對于原來的行業的生態是有幫助的。第二,微眾銀行其實就沒有太多安全性方面的問題,因為沒有承擔風險。這些對于監管來說是正面的。”顧敏表示。

至于銀行牌照對微眾銀行的價值,顧敏認為,作為銀行可以設計新產品,進而去與其他銀行合作;可以積累客戶數據,從而避免各種法律風險。同時,擁有銀行牌照也給微眾銀行起到信用背書的作用。微粒貸征信,微粒貸開通,微粒貸額度。

業務探索空間

“長期來說,重點服務個人客戶和微小企業,這個定位我們不會改變。”談到對于未來微眾的銀行業務展望時,顧敏表示。

因此,顧敏認為在未來兩三年內,專注于原來的這批客戶的服務應該不會改變,但側重點會有所不同。

在他的規劃里,前十二到十八個月微眾銀行會更偏個人和微型企業,重點是消費金融,而小企業是下一步再去推動的事情。目前微眾銀行內部團隊正在在研究服務小企業的產品,但可能到一年之后都不會有太成規模的東西出來,然后再去做中型企業,具體怎么去做,目前還完全沒有想法。

同業業務方面,雖然微眾銀行從興業銀行找來了鄭新林,但顧敏并不希望微眾銀行的同業是興業的翻版,他認為未來微眾的同業合作可能會有三種模式:

其一,比較清晰的模式不是從同業這邊延伸出來,是從消費貸款延伸出來的同業合作模式;第二個可能會出現的模式是從做理財和存款業務產生出來的同業模式;第三種是技術輸出的模式,這個有一點像興業做出來的模式。但微眾銀行不想單純做技術輸出的模式。

除了自身業務的不確定性,微眾銀行還面臨著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比如,銀行之間可否發聯名卡,遠程開戶能否突破,除了增發股本外能否有其他資本補充機制等。關于遠程開戶問題,雖然微眾認為技術已經成熟,但尊重有關監管意見,雙方還在保持積極溝通中;另外,目前民營銀行的資本補充機制尚未明確,而民營銀行除了增發股本,沒有其他的資本補充渠道。微粒貸,微粒貸官網,微粒貸申請。


微粒貸 微粒貸征信 微粒貸申請
分享到: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


專題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