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季報業績分化,北京銀行還能保住“城商行一哥”寶座嗎?觀點

IPO財經向善 2023-11-04 20:06
分享到:
導讀

這是因為此次北京銀行的利潤增長不在于,第三季度北京銀行實現營收163.25億元,無論此次北京銀行的資產減值損失是否與關利潤調節有關。

文:向善財經

和不少投資者此前預料到的一樣,北京銀行叒叒地交出了一份增利不增收的成績單。

據天眼查APP數據,今年前三季度,北京銀行實現營收497.39億元,同比下降3.21%;歸屬凈利潤202.33億元,同比增長4.5%。其中,第三季度北京銀行實現營收163.25億元,同比減少了6.43%;歸屬凈利潤為59.95億元,較上年同期增加了3.59%。

對于北京銀行的這份業績表現,從市場的角度看似乎是合乎情理的。畢竟受今年以來的存貸利息調整等多方面外部因素影響,整個銀行板塊都進了增長承壓的寒冬期。

但是如果從投資的角度看,北京銀行似乎就有些成長韌性不足的意味了。因為在這場銀行寒冬中亦有不懼嚴寒而盛開的優秀玩家。就比如江蘇銀行,前三季度依然實現了9.15%和25.21%的同比營收、凈利增速,再比如寧波銀行,同樣實現了營收、凈利的正增長。

可偏偏作為“城商行一哥”的北京銀行,卻沒有表現出龍頭玩家應有的增長韌性,這自然不免令人感到遺憾。

所以透過北京銀行的發展脈絡和業務數據,本文將嘗試回答三個問題:

1、該行的成長性到底怎么樣?

2、該行的資產質量和安全性怎么樣?

3、該行的發展空間有多大?

“城商行一哥”越來越跑不動了?

從財報來看,對于前三季度營收的下滑,北京銀行的回應很明確,主要受貸款重定價和LPR下調等因素影響,與外界猜想的基本一致。

不過緊接著,對于同期營收下滑而利潤的增長,北京銀行卻沒有再過多解釋。原因很尷尬,這是因為此次北京銀行的利潤增長不在于“盈利”能力的提升,而在于“成本費用”的縮減,更準確點說是營業支出的降幅大于營業收入的降幅,在“比爛”中獲得了盈利的增長。

前三季度,北京銀行包括利息凈收入、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等在內的總營收同比下滑了3.21%,但是對應的營業總支出卻在“資產減值損失”項目大幅縮減了45.1億元規模的影響下,同比下滑了9.22%,那么最后的利潤結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當然,如果只是常規的降本增效似乎也沒什么,但是資產減值損失很有意思,它是指因資產的可回收金額低于其賬面價值而造成的損失。并且在2022年報中,北京銀行還曾表示“對于集團內部交易發生的未實現損失,有證據表明該損失是相關資產減值損失的,則全額確認該損失?!?/p>

簡單來說就相當于計提,也就是基于會計準則下的紙面減值損失,但實際上可能還未發生。

那么在這種情況下,“資產減值損失”項目就可能存在一定的利潤調節空間,不提或少提的時候,能夠增加利潤;多提的時候,能夠平滑當前利潤表現。

不過從客觀來講,無論此次北京銀行的資產減值損失是否與關利潤調節有關,對于需要靠“比爛”才能維持利潤表現的“城商行一哥”來說,其實都不算“光彩”。

所以這里也不難看出,如果拋開北京銀行3.672萬億的排名第一的資產規模不談,北京銀行“城商行一哥”的頭銜在營收、凈利等成長性方面的含金量,實際上是有水分的。

比如除了前邊提到的江蘇銀行、寧波銀行們的增速碾壓外,在營收、凈利規模上,今年前三季度,江蘇銀行實現營收586.8億元,歸屬凈利潤256.5億元,整體均穩壓北京銀行一頭;在市值方面,截止到11月3日,北京銀行的總市值為957.78億元,依然遠低于寧波銀行的1654.86億元和江蘇銀行的1258.9億元。

另外,把時間線拉長來看,從2019年到現在,北京銀行的營收增速分別為13.77%、1.85%、3.07、0和-3.21%,整體呈明顯的“跑不動”趨勢。

而且再進一步地,聚焦到銀行業安身立命的根基——凈息差和凈利差方面。

今年前三季度,北京銀行的利息凈收入為375.5億元,較去年同期下滑了3.81%,占營收比重為75.49%。與此同時,據中銀證券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同期北京銀行的凈息差為1.57%,較去年前三季度的1.80%,下滑了約0.24個百分點。

要知道,凈息差衡量的是某時期內銀行的生息資產賺取凈利息收入的能力,對于生息資產日均規模萬億級的銀行來說,即便是凈息差0.1個百分點的波動都會影響凈利息收入十億元左右,更不用說現在北京銀行的下滑幅度了。

至于凈利差方面,據中銀證券測算數據,同期北京銀行的生息資產收益率為3.73%,較2022年前三季度有所下滑,但是計息負債成本率卻不變,依然為2.18%,那么相減之后的凈利差自然也難逃收窄的命運。

正常來說,凈利差代表的是銀行資金來源成本與資金運用的收益之間的差額,相當于毛利率的概念。

而現在北京銀行凈利差的下滑,也就意味著其盈利能力似乎釋放出了些許不樂觀的信號……

不良率下降,但仍需念好“合規”經?

相較于其他行業,銀行的財報很“特殊”。畢竟,銀行賬面的錢,其實都是別人的,對應“負債”;只有借出去的錢,才叫“資產”,也就是利潤前置而風險后置,風險與收益并存。

尤其是在當前銀行業的低谷期,即便是銀行的成長性受損,但如果不良貸款率、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等代表資產質量的關鍵指標足夠穩健,也未嘗不能在投資想象力方面再扳回一城。

在這方面,今年前三季度,北京銀行的不良貸款率為1.33%,較年初下降了0.1個百分點;撥備覆蓋率為215.23%,較年初上升了5.19個百分點,撥貸比為2.86%,整體風險抵御能力明顯提升。

其中,北京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從2020年到現在一直都保持著下滑態勢,分別為1.57%、1.44%、1.43%和1.33%,對風險把控的能力在不斷提高。

然而即使如此,如果橫向對比來看,北京銀行的不良貸款率雖然有所改善,但實際上仍處在行業中高位段。比如截止到今年9月底,上海銀行、江蘇銀行、寧波銀行和蘇州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分別為1.21%、0.91%、0.76%和0.84%,均優于北京銀行。

或許正因如此,北京銀行的合規問題也尤為密集。

就比如今年年中,據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官網披露,北京銀保監局對北京銀行開出罰單。因存在小微企業劃型不準確、房地產類業務違規、內控管理不到位等14項違法違規事實,北京銀保監局責令北京銀行改正,并給予罰款合計4830萬元,12名相關責任人分別被給予警告或5萬至10萬元罰款。

而回頭來看,這已經是北京銀行近三年來的第二筆巨額罰單了。2020年7月,北京銀行因卷入康得新造假案,被交易商協會警告、暫停債務融資工具主承銷相關業務6個月,并被責令進行全面深入整改。當年年底,北京銀行因涉及15項違法違規事實受到兩份行政處罰,共計被罰4290萬元。

彼時該事件一出就曾引發輿論對北京銀行的廣泛質疑,是否串通康得新管理層舞弊、內部控制是否健全等等。但未曾想,今年北京銀行又一次收到了巨額的合規罰單。那么毫無疑問,無論是資產質量還是風控方面,北京銀行需要進一步完善的似乎還有很多……

另外還需要注意的是,在資本充足率方面,截止到今年9月底,北京銀行的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為9.09%、一級資本充足率為12.19%、資本充足率為13.35%,雖然均符合監管的達標要求,但是整體卻又較上年末出現了下滑。上年末對應的資本充足率分別為9.43%、12.83%、13.99%。

從客觀來講,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越高的銀行,其成長空間就越大,反之則越小。這一指標既關系到銀行的安全,又關系到銀行的成長空間和估值水平。

但現在北京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卻偏偏出現了縮減趨勢,這無疑又為其未來的成長性蒙上了一層不確定的陰影……

“第二曲線”零售破局,北京銀行能打開多少想象力?

在過去,銀行業里有一句話,叫“存款立行,貸款興行”。而如今,隨著時代和經濟環境的變化,這句話變成了“得零售者得天下”。

事實上,在此次三季報中,北京銀行也明確表示,將零售業務作為穿越周期的“壓艙石”和蝶變升級的“動力源”,堅持前瞻布局、系統謀劃、整體推進零售轉型……

從數據來看,報告期內,北京銀行的AUM同比增長超過594億元,增幅6.2%,余額達到10,152億元;零售存款規模達5,890億,較年初增幅9.6%,儲蓄日均存款較年初增長17.9%。其中,核心存款增長23.3%;個人貸款達到6,700億元,同比增長12.1%,消費貸款余額占比26.7%,同比上升8.3個百分點;零售客戶突破2,800萬戶,代發工資企業客戶數較年初增幅19%。

很明顯,北京銀行零售業務板塊的增速,已經高于了其整體營收增速,成為新的增長動力源。

從理論上講,就區域性銀行靈活的變通機制和相對輕盈的身體,零售轉型確實是一條不錯的出路。就比如資本市場的“大白馬”招商銀行和平安銀行,都是乘著零售東風,建立起自身了競爭優勢,從而打開了二級市場的投資想象力。

而現實中,北京銀行出生于首都、扎根于首都,較高水平的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市場區位優勢,都能極大地助力北京銀行開展普惠金融、零售轉型等金融業務。

只不過也正因如此,當前北京銀行在零售破局路上似乎又陷入了“成于北京,困于北京”的尷尬處境。

因為說到底北京銀行只是一家城商行,而且由于北京的特殊性,所以其要面臨大型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和互聯網金融機構的扎堆擠壓,可拓展的客源實際上極為有限。所以如果北京銀行不能走出去,無論再怎么創新消費人群,又或者是其他,其零售業務的發展空間幾乎一眼都能看得到頭,自然也就很難獲得估值上的長線突破。

然而遺憾的是,雖然北京銀行很早就已經喊出了零售轉型的口號,但是直到2022年底,北京銀行在京津冀及環渤海地區營收占比達到了 73.79%,而在金融零售貿易最發達的長三角地區營收卻僅占比 12.42%,距離成為新的“白馬股”零售銀行似乎還有著相當遠的一段路要走……

不過話又說回來,既然零售轉型的前進方向已經明確,那么即便現在北京銀行身處增長的低谷期,但是誰能笑到最后似乎還未可知……

免責聲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內容和已公開的資料信息,展開評論,但作者不保證該信息資料的完整性、及時性。另:股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文章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與否須自行甄別。

參考文章:《量&價回升,改善可期》 中銀證券

《城商行一哥北京銀行,「價值洼地」還是「價值陷阱」?》 節點財經


銀行 北京 零售
分享到: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