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AI概念,繼續成為營銷噱頭還是要再造產業變革?通信

西域刀客 2017-10-22 15:27
分享到:
導讀

中國的手機行業,應該說是最浮躁的一個行業,只要相關行業出現一個公眾比較關注的概念,不管合適與否,也不管技術上自己能不能做到,都照炒不誤。

iPhone X人臉識別

中國的手機行業,應該說是最浮躁的一個行業,只要相關行業出現一個公眾比較關注的概念,不管合適與否,也不管技術上自己能不能做到,都照炒不誤。在營銷方面,國內一些手機廠家是無所不用其極。拍照如此、全面屏如此,目前科技行業最熱門的人工智能(AI)也逃不過一劫,在炒完了拍照、雙攝和全面屏之后,又開始熱炒人工智能。

然而,這次,一些國產手機廠家的如意算盤可能要打錯了。

回顧近幾年來全球智能手機產業的發展,無論是外觀設計還是新功能的加入,安卓系廠家其實都是在跟隨蘋果技術演進。從指紋識別到3D Touch、智能語音助手等等,盡管其中有一些技術最早是在安卓產品中開始嘗試,但受制于技術成熟度的影響,也都是在蘋果iPhone產品中使用后才得以廣泛推廣。盡管如此,近幾年無論是蘋果iPhone還是安卓系產品,一直是在一種微創新的狀態中改進用戶體驗,雖然今天的智能手機產品在使用體驗上與幾年前有了很大的改變,但就其產品功能及形態方面,并沒有產生大的技術升級。

在近十年的發展中,智能手機整體產業的發展是緩慢的,其核心原因在于軟硬件系統并沒有產生革命性的技術。

隨著近兩年人工智能領域的各種技術突破,人工智能開始向傳統產業廣泛滲透,也開始徹底改變傳統產業的發展方向。就全球智能手機產業而言,人工智能推動智能手機產業技術和產品價值升級是無法避免的趨勢,但就目前安卓系的廠家而言,真正能通過人工智能技術的引入提高用戶體驗和產品升級的卻并不多見。

對于傳統智能手機(Smart Phone)來說,要通過人工智能(AI)實現產品向智能化手機(Intelligence Phone)演進,絕對不是炒概念或做個噱頭就可以實現的。從技術角度講,手機向Intelligence Phone演進,無法繞開的是人工智能最核心的三種要素——計算力、算法和大數據。

就目前的計算力而言,除了蘋果A11和華為麒麟970移動處理器中加入了神經網絡處理單元外,無論是采用高通驍龍處理器和聯發科處理器的手機,在人工智能計算能力上,未必就能達到全局AI所需要的計算能力。至于算法方面的優化,對于智能手機廠家而言,至少目前除了蘋果和華為在這方面有幾年的積累外,其它安卓系統廠家很少有涉及人工智能算法的公司,盡管國際上開源的通用框架很多,但真正要達到可用程度,仍然需要大量的技術優化。大數據方面在原始數據積累方面,手機廠家倒是有一定程度的積累,但這些大數據如何能產生用戶體驗的價值,仍然要依托計算力和算法。在蘋果新推出的iPhone X中采用的Face ID技術,之所以可以實現比指紋更安全的用戶身份驗證系統,更多的優勢來源于10億多張臉部照片的訓練,無獨有偶,華為在新發布的Mate 10采用的智能拍照系統之所以可以迅速識別不同場景的拍照環境,更是得益于1億多張照的訓練。從這兩個例子可以看出,任何一項人工智能技術的成熟度,都取決于系統、芯片和算法的共同成熟。

就目前安卓系統技術現狀而言,芯片方面,高通雖然早在一年前就開始了人工智能芯片的研究,但目前市面的產品并沒有神經網絡單元,在人工智能的計算中,很難達到全局化人工智能的運算要求。同樣,雖然安卓8.0基本實現了全局化人工智能技術的優化,也加入了TensorFlow Lite谷歌深度學習框架的簡版,但受制于各種因素的影響,在安卓廠家中,到目前為止能適配安卓8.0的廠家和機型幾乎見不到蹤影,又何談人工智能呢?

做一個初級的人工智能相冊或者加入一個連指紋識別精度都比不上的臉部識別,其實都算不上是人工智能。整個手機行業正面臨著從傳統智能手機(Smart Phone)向真正智能化手機(Intelligence Phone)升級的技術機遇,如果僅僅只是造一些人工智能的營銷噱頭,對于國手機廠商而言,可能正在錯失一次引領產業技術走向的機會。

Mate 10

對于中國智能手機廠商而言,應該清醒地看到,在蘋果iPhone X和iOS系統中,人工智能已經得到了全面的應用,無論是Face ID、相冊智能分類、Siri的優化、照片優化算法還是廣泛的增強現實的應用,都意味著智能手機開始了一次巨大的產業變化,在這次產業升級中,人工智能將成為人工智能手機的主要推動力。同樣,在新近發布的華為Mate 10中,我們也看到了從智能拍照、交互翻譯、智能電源管理以及智能場景識別等一系列軟硬件結合的人工智能全局化應用,得益于安卓8.0的人工智能應用,將安卓系智能手機的人工智能水平提高到了一個全新高度。

對于更廣泛的安卓手機廠家而言,目前我們看到的更多的是概念和噱頭,從用戶體驗方面,根本沒有讓用戶感受到人工智能所帶來的體驗提升,營銷至上的思想仍然是眾多安卓系廠家的看家本領。然而,在人工智能對智能手機產業驅動已經成為必然趨勢,智能手機產業面臨巨大的產業機遇的關鍵時刻,如果不從技術上有所作為,其風險增加則是大概率事件。

盡管目前安卓系廠家受制移動處理器產業的技術升級的限制,但在系統和算法方面,仍然有深耕細作的空間。目前無論是自然語言識別還是計算機視覺識別等人工智能的技術方向,中國和美國的技術水平相當;而安卓8.0的推出,其實為安卓系廠家提供了一次整體產品升級的機會。在高通下一代加入了神經網絡處理單元的芯片面市之前,對于中國智能手機廠家而言,更需要通過在已有機型中適配安卓8.0,從而優化自己在人工智能方面算法,同時更應該廣泛地與國內人工智能領域的廠商合作,最大可能地在系統全局應用人工智能的相關技術,以此來為高通下一代產品面市后的u新產品做好技術準備。

盡管從技術應用和成熟度上,眾多安卓廠家無論從芯片還是系統已全然落后于蘋果iPhone X和華為Mate 10,但這種差距如果在系統和技術準備足夠充分的條件下,下一代產品仍然可能再次縮短相互的差距,倘若繼續把人工智能做為噱頭,而不從技術上提高人工智能在產品中的應用水平,很有可能,國產智能手機廠家將再次淪為整體產業的技術跟隨者,而當人工智能手機(Intelligence Phone)真正成為主流時,技術上的差距,會讓更多的廠家落后一個時代。

來源:西域刀客

人工智能 技術 手機 智能 廠家
分享到: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


觀點約架